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謝曉軍 張全義
作為甘肅省第11屆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主辦城市,張掖立足資源稟賦、強化政策支撐,把文旅產業作為揚優勢、強信心、增動能、促發展的主領域,集全市之力,謀文旅振興。“彩虹張掖”文旅之光愈加奪目,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如畫展開。

彰顯金色人文底蘊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絲路文化、佛教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交融薈萃,F有文化遺跡1270多處,有西夏國寺、馬蹄寺、文殊寺“三大古寺”,屋蘭古鎮、黑水國古城、駱駝古城“三大古城”。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煬帝舉辦“萬國博覽會”、馬可·波羅旅居張掖等,都為這座絲路名城刻下了多彩的歷史文化印記。
馬蹄寺作為張掖旅游發展發源地,以“天馬飲水踏馬蹄”為名片,憑借風景秀麗、佛窟懸壁、儒家研學、民族風情等優勢,已完成5A級景區創建省級審核,有望成為張掖下一個5A景區。
大佛寺作為西夏皇家寺院,以亞洲最大臥佛而馳名,是集建筑、雕塑、壁畫、經籍為一體的藝術博物館。建成的大佛寺文化產業園,與隋代木塔、明代鐘鼓樓系張掖絲路文化的重要標識。
像馬蹄寺、大佛寺等珍貴的絲路歷史文化遺跡,在“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名的張掖點綴其中、屢見不鮮。
張掖市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以凸現漢唐氣象、保護元夏遺跡、傳承明清文化為主線,集中打造黑水國遺址、山西會館、總兵府、明糧倉、駱駝城古遺址、香古寺等歷史文化景區,斥資恢復甘泉書院、南華書院等六所書院,保護甘州區文廟巷、勞動南街、西來寺3條歷史文化街區,實現了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雙贏。
甘州區投資5億元,建成占地750畝的甘州府城,復原府衙、書院、鏢局、票號、商會、五鳳樓、魯班樓等古建筑,重現古甘州城人文景觀,拓展歷史文化名城外延。今年,該景區與北京德賽傳媒公司簽訂框架協議,打造《記住甘州》沉浸式演繹商旅融合項目,全力繪制張掖版的《清明上河圖》。
走進張掖這塊金色大地,文物古跡如散落的遺珍,構建起歷史文脈“四梁八柱”,已創建的一大批4A和3A歷史文化景區,進一步豐潤了穿越古今、蓬勃發展的文化根基。

譜寫綠色生態旋律
張掖是據守黑河上游,坐落濕地之上的綠洲城市。
張掖市堅持立于生態、興于經濟、成于家園理念,2008年重點保護黑河濕地61.5萬畝,高質量建成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布局西北首個城市濕地博物館,把原先荒蕪的草湖灘改造為美麗的“后花園”,讓“濕地之城、塞上江南”名片愈加明亮。
2019年,把植綠、護綠、擴綠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使命,啟動實施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修復和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建設工程,投資21.1億元完成營造林31萬畝,修復“三化”草地60萬畝,構筑生態保護、發展旅游的美麗走廊。
漢設張掖郡標記的山丹軍馬場已有兩千年歷史,依托鸞鳥湖、窟窿峽、大黃溝景區,建成槐溪小鎮、驃騎大營景點,讓游客深度體驗馳騁丹馬的游牧生活,是張掖生態景區建設的典范。
蘆水灣景區曾是廢棄的石料場。張掖市開挖燕然湖、云中湖、居延湖,栽植多樣苗木300多萬株,與張掖賓館、甘州府城、玉水苑等景區融合發展,打造出水天一色、風景優美的花園景觀。
作為張掖生態建設主戰場,甘州區定鄉村旅游為綠色發展主方向,建成一批高顏值、有氣質、憶鄉愁的鄉村旅游景點:甘浚鎮速展村建設“西域·奇遇”特色街區,集騎駱駝、賞梨花、探非遺等于一體,成為聯接城市與景區的民宿打卡地;烏江鎮做足黑河文章,打造“水云鄉畔”共享農莊、新河彩色稻田綜合體,再現“戈壁水鄉”唯美盛景;堿灘鎮普家莊村打造秺侯堡,建設金日磾博物館、鄉村民俗博物館、田園花海區等板塊,唱響“風情227·最美普家莊”;靖安鎮以屯堡為底蘊,以水巷文化街區、風華葦岸宿集、耕讀傳家研學營為景觀,書寫“玉帶環繞、七星布局”的“水”景文章。
張掖市聚焦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以“鄉宿、鄉游、鄉味、鄉識、鄉見”為主題的“隴上鄉遇”文章漸入佳境。已建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5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個、帶動專業旅游村60個、農(牧)家樂566家,其中“如畫甘州·桑麻之地度假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形成“一縣一品、一鄉一節、一村一會”鄉村旅游新架構。

打造彩色地理景觀
近年來,張掖市借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東風,把景觀建景區,讓風光變風景,豐富多樣的地理地貌變身色彩斑斕的景區標桿。
2020年,張掖市與省公航旅集團地企合作,聯手打造的七彩丹霞景區入圍5A級旅游景區,持續刷爆“中國彩虹山”品牌熱力值,成為游張掖的首選旅游打卡地。這是該市勾畫“山水佛城映丹霞、二十四景冠絲路”景區集群的生動縮影。
省文旅產業集團與甘州區共建張掖平山湖丹霞景區,已累計完成投資6400萬元。規模龐大、造型奇特的景觀震撼游客,被譽為“媲美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戶外運動天堂。
甘州區投資2億多元建成沙漠體育公園國際賽車城,推出集沙漠越野、徒步探險、戶外露營、汽車賽事為一體的汽車自駕活動,連續多年成功承辦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
肅南縣西岔河村集聚合力,投資4800萬元,在巴爾斯(裕固族語意為“神圣”)雪山建成旅游道路、星空民宿,使之成為冰雪旅游的“新寵”。
張掖市已成立14家旅游文化投資開發公司,落實政府引導資金7億多元。搶抓產業培育黃金期,布局文旅產業大項目。張掖“三館”、屋蘭古鎮、甘州府城等100多個文旅項目完成投資200多億元。著力構建以張掖丹霞景區“一個龍頭景區”引領,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蘆水灣國家級旅游示范區“兩個示范區”支撐,黑河濕地生態旅游廊道、環祁連山生態旅游廊道、裕固族民族風情廊道“三條大廊道”環繞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張掖市以“彩虹城市”為品牌,十年磨一劍,發展大文旅,已建成A級旅游景區43家,其中5A級1家、4A級21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數量在西北五省區比肩西安,位居地級市第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目的地雛形已成。
編織紅色文旅搖籃
張掖是一塊紅色沃土,漫漫絲綢路,巍巍壯士行。
張掖市以紅色基因為根、紅色旅游為魂,謀劃紅西路軍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工程大景區、紅西路軍戰場遺址公園等39個項目,已建成高金城烈士紀念館、梨園口戰役紀念館、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等一批紅色旅游景區。
高臺縣以紅西路軍提質升級項目為核心,以紅色基因傳承基地、西部紅色文化影視城、河西紅色文化體驗景區、紅西路軍主題公園、紅色文化商貿街、國防教育主題公園、紅色文化博覽園、紅色旅游小鎮為板塊,精心打造“1+8”框架紅色文化名城,開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新篇章。
甘州區以西路軍烈士紀念館為依托,整合高金城烈士紀念館、明清街、福音堂醫院舊址、甘泉公園等資源,建成4A級甘泉紅色歷史文化旅游區。建成甘州中心縣委紀念園,恢復重建龍渠會議遺址,融紅色旅游+黨史學習教育的研學旅漸成主流。
張掖市搶抓創建全國紅色旅游基地契機,實施縣區紅色旅游游客互送計劃,打造紅色旅游+生態觀光、紅色旅游+文化體驗、紅色旅游+戶外拓展、紅色旅游+研學實踐等產品,“吃紅軍飯、穿紅軍衣、唱紅軍歌、走紅軍路、掃紅軍墓”等業態受到推崇。
實施紅色文化精品工程,創作《西風烈》等長篇、中篇小說9部,挖掘整理紅西路軍主題歌曲40余首,累計拍攝電視劇《隴原英雄傳》紅色影視劇目20多部,開發連環畫冊、掐絲彩巖畫、紅色記憶紀念幣等20多種文創產品,紅色文旅成為最富靈魂的經典。
駛航藍色業態海洋
文旅景區創建立標桿,文旅業態培育大拓展,是張掖文旅領域近年來持續挖內涵、提品質、增效益的藍海。
張掖市在主打禮臥佛、游濕地、探峽谷、賞樂舞的基礎上,景點串珠成鏈,連點成片,景區業態如雨后春筍,破土而生。
精心打造七彩鎮、喀爾喀小鎮、甘州巷子、張掖老街等旅游特色街區,開展“絲綢之路”尋夢驛、“夜游”觀光體驗等夜游產業鏈條,建成10個自駕游營地,神奇地貌觀光游、祁連冰雪體驗游、絲路文化品鑒游愈加火熱。
推出《回道張掖》《張國臂掖》九曲黃河燈陣燈光秀等實景劇目,甘州區甘州小調、杖頭戲偶,高臺縣宣化鎮樂善忠義秦腔班,民樂縣豐樂鎮“八仙燈會戲”等民俗節目常態化演出。
發揮河西五市旅游聯盟作用,推出河西五市文旅年卡,啟動“千趟專列進張掖”“百萬學子研學游”“千人踩線萬社聯動”“甘青大小環線引客增流”“精品線路打造推介”等營銷活動。
對標評選特色餐館41家、旅游購物店15家,創建四星級飯店16家、金葉級綠色飯店1家、銀葉級綠色飯店7家,高星級飯店數量和接待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按照“四橫九縱十三聯”架構體系,高標準改造提升8個出城口道路,新建成甘平、甘民一級公路和張扁高速公路,市區通景區“1小時旅游圈”更加便利。
“金張掖民宿”平臺匯集游記攻略分享、活動宣傳推廣等互動信息,成為“吃、住、行、游、購、娛”的全體系文旅生態鏈。
制定“引資入張”“引客入張”優惠政策,赴北京、上海等地開展“十城定向”文旅推介活動,旅游接待人次增至4200萬人次,與10年前相比增長了14倍。張掖將從全面引客、引節、引賽、引會、引展、引攝、引演、引藝、入張入手,將張掖打造成西北最具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踏著新時代節拍,張掖正以“一屏四城五區”建設為目標,科學謀劃實施彩虹鄉村、彩虹廊道、彩虹公園、彩虹動線等多彩項目,在古色、特色、彩色交相輝映的彩虹文旅城市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
。▓D片由省文旅廳提供)
版權聲明
為加強原創內容保護,日前,甘肅日報、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各子報、甘肅新媒體集團各平臺已將其所有的版權統一授予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進行保護、維權及給第三方的授權許可。即日起,上述媒體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圖片、攝影、視頻、音頻等原創作品,文創產品、文藝作品,以及H5、海報、AR、VR、手繪、沙畫、圖解等新媒體產品,任何機構、媒體及自媒體未經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許可,不得轉載、修改、摘編或以其他方式復制并傳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關內容,請致電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